位于四川稻城的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千眼天珠”),是日前通过国家验收的、“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的标志性设备,专门用于监测亮度、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都高度动态变化的高日冕活动。利用这台设备获得的观测数据开展的多项研究,涵盖太阳物理、空间天气、射电天文和行星防御等学科方向。
阎敬业研究员以“千眼天珠”为背景留影(2024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千眼天珠”因为规模巨大和技术先进受到广泛关注。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全程参与工程建设的主任设计师阎敬业研究员。
日月交辉照映下的“千眼天珠”(2024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日月交辉照映下的“千眼天珠”(2024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Q:“千眼天珠”有什么特点?
A:“千眼天珠”由313个直径6米的抛物面天线和100米高的中心定标塔构成,天线均匀分布在直径为1千米的圆环上。密集基线可以高质量地对太阳进行干涉成像,“千眼天珠”拥有约5万条瞬时干涉基线,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兼顾大视场、高分辨率、高动态范围等特殊需求。
Q:为什么选择在四川稻城建设“千眼天珠”?
A:阵列望远镜占地面积大,射电探测灵敏度极高,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因此,选址要求地势平坦开阔,电磁环境干净。稻城地处青藏高原过渡带,金珠镇所在地附近多山,又恰好有一片较为开阔的平地,地理结构恰好像个“盆”,能够满足天线阵列架设和电磁环境的要求。
同时,其主要科学目标是观测太阳,站址的纬度越低,观测的效果越好。虽然新疆、青海等地也有不少地势平坦、电磁环境也不错的地方,但纬度偏高,会影响成像观测的效果。
阳光照射下的“千眼天珠”抛物面天线(2024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千眼天珠”抛物面天线(无人机照片,2024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千眼天珠”抛物面天线(无人机照片,2024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千眼天珠”抛物面天线(2024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千眼天珠”抛物面天线(2024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千眼天珠”抛物面天线(2024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千眼天珠”抛物面天线(2024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Q:“千眼天珠”和位于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有什么区别?
A:“中国天眼”是目前国际上最大口径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望远镜的口径为500米,有效接收口径约300米,灵敏度全球最高,相同频率下的单天线角度分辨率在国际上遥遥领先,发现了一大批脉冲星和快速射电暴,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学发现。
然而,对于太阳这样高度动态的射电源,单口径天线逐点扫描的观测方式不再适用,需要一种大视场、高分辨率、同时监视全日面的高帧频拍照观测机制。“千眼天珠”就是这么一台设备。
Q:没有太阳的时候,“千眼天珠”还工作吗?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千眼天珠”通常从日升开始工作,到日落结束观测。为了充分发挥设备能力,除了白天8小时观测太阳,“千眼天珠”作为一台高性能通用型射电成像望远镜,还在夜间开展系列新观测。
Q:对于空间天气等领域的研究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A:太阳剧烈的爆发活动可能会引起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不但会危害卫星、飞船等太空平台的安全运行,也可能危害电网和高铁运行、短波通信、导航定位、雷达预警等地面高技术系统。随着高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太空探索都越来越依赖于空间天气环境,这也意味着空间天气的探测—研究—预报—应用链条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千眼天珠”工作人员正在检修抛物面天线(2024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千眼天珠”首席科学家阎敬业研究员(左二)和工作人员一起检修抛物面天线。(2024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千眼天珠”抛物面天线和狐狸。(2024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花丛中的狐狸(2024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牧民在“千眼天珠”边上挤奶(2024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Q:“天眼天珠”的建设过程如何?截至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A:科学—技术—工程全链路融合,科研—管理互为支撑,使得“千眼天珠”在建设速度(1年设计、1年验证、1 年建设)、数据质量(同频段成像质量最高)等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突破。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在太阳观测、射电天文等领域正在陆续产出重大成果,已经成为国之科研重器。
“千眼天珠”俯瞰(2024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夕阳下的“千眼天珠”(2024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记者:金立旺 江宏景
编辑:王诺 吴笛 王静颐 丁赫
鸣谢:甘孜州稻城高海拔天文科学中心
新华社摄影部 科技之眼工作室